11月9日晚,清华经管学院金融硕士项目2020年中国金融实务课堂系列之六第八讲在舜德楼开讲,由经管学院博士后,曾任纸贵科技研究院院长的杨文韬老师授课,讲座主题为“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本次课程由清华经管学院高峰教授主持。
课堂现场
杨老师从区块链和比特币的基本概念讲起,为同学们展示了区块链发展技术的整体图景。整个课程分成四个部分:对区块链发展脉络中三个节点(比特币、以太坊、超级账本)的分别介绍,以及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首先是比特币。比特币从2008年出现后始终非常火爆,杨老师将其特点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去中心化。传统的支付结算的机构往往需要中心化的信任主体,来帮助大家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做交易。而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特点,则使得这一信任主体不再必要。
二、匿名性。亦即帐户不会与物理世界实际的人做对应,只需有一个私钥就可以做钱包相关的操作。,
三、通胀的预防机制。比特币的主要发行量每四年会减半一次,总额上限2100万左右,没有办法超发,因而对通胀有着预防效果。
杨文韬为同学们作分享
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杨老师将比特币的支付体系与银行进行了形象的类比。在银行体系中,只要我们有一张卡、一个密码或U盾,就可以对帐户进行操作;类似的,比特币只需要一个密钥就可以操作账户,这一密钥由比特币所有人自己持有,帐户对应的地址是公开的,其他人可以向这个地址发起转账或交易的请求。
而比特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在记帐过程当中,它的记帐不是以帐户为主体,而是以交易为主体。这也就意味着,在查账过程中,账户进行的每一笔交易都会被进行回溯,实现对账户余额的确认。
杨老师指出,比特币系统并非是完全创新的一个技术,而是密码学、博弈学、控制理论等现有技术的组合。此后,人们在数字货币的基础上加上了智能合约的概念,“以太坊”应运而生。
所谓智能合约,即是将商业契约通过代码形式体现出来的一种模式,当外部条件满足事先约定的时候,就会触发契约自动进行。这种交易即是基于数字货币、在以太坊上通过ETH实现价值的转移。以太坊本身则可以视作为此类交易提供的平台。在技术层面,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基于一种图灵完备的语言,通过EVM虚拟机的环境来实现。
在前两代区块链技术基础上,诞生了第三代区块链技术,即企业级区块链网络。相比于比特币与以太坊,企业级区块链网络强调对入网权限的控制,想要进入区块链网络,需要前期授权,而非像以前一样可以自由进入。这增加了用户之间的信任程度,可以适当降低控制安全性所消耗的成本,从而网络性能可以更高。在这一技术上,“超级账本(Hyperledger)”是一个做得较好的项目,其在2015年由linux基金会牵头,目前有上百家企业参与,能够更好的满足商业应用的需求。
以上提到的比特币、以太坊和超级账本,可以视为区块链技术的演化的三个阶段。杨老师指出,在区块链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特别指出了现有了两种较为偏激的论调,即“区块链万能论”,与“区块链无用论”。
课堂现场
所谓“区块链万能论”,即是不考虑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背景和应用范围,盲目使用区块链技术尝试解决问题。例如,很多人尝试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防伪问题,但这一问题事实上是区块链解决范围之外的。而“区块链无用论”,则是认为区块链没有任何的意义,还有建设周期长,成本比中心化系统高等缺点,也不能带来原有系统以外的新的价值。杨老师认为,这种观点的出现,可能也是因为区块链正在不断的演进与应用探索的阶段,悲观的观点在所难免。但他同时指出,区块链已经提供了一些新的价值,例如,其提供了一种新的支付结算的体系、能够提升系统容错性,便于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协作等,这些应用价值也是实实在在、不可忽视的。
最后,杨老师基于自己的研究与工作经验,对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当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主要是从应收账款融资和数据积累两个步骤,来实现帮助金融机构识别资信较好的企业、并帮助他们融资的目的,同时将这一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业务与传统业务进行了对比。
课程结尾,同学们就区块链技术的相关问题,如供应链金融、区块链技术应用领域与优势等方面进行了提问和讨论,杨老师分别进行了详尽的回答。课程在热烈讨论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介绍
杨文韬,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学士、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学生科协主席,IBM高级研究员,纸贵科技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区块链金融研究中心研究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