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修军,国家开发银行
他曾是典型的严谨清华工科男,却在读研时选择投身金融事业,立志经世济民造福社会。
他历任重庆进出口担保公司董事长、陕西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重庆科委主任助理等多个要职,横贯政界商界,但初心未改。
他的足迹遍及国内外多个城市,他的人生选择始终顺应时代巨变潮流,他的命运与祖国发展紧密相连。
他是修军,清华大学1981级校友,现任国家开发银行正局级资深专家、国开金融有限公司风控委副主席,同时担任经管学院金融硕士项目行业导师。
十字路口
弃工从商,怀揣经世济民梦
1986年,修军从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成绩优异的他,一直渴望着在经济管理方向有所建树。那时的经管学院刚刚建立2年,远不是如今“香饽饽”般的存在。但修军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志趣理想,和学院老师交流后,得到支持和鼓励的他决定去经管试一试。
英文流利、数理基础扎实、具有复合学术背景的修军得到了经管学院老师们的赏识,开始了全新的学术之路。修军毕业时,国内外投资市场方兴未艾,正值国家经济改革开放的好势头,他来到了国家开发银行。随着工作的深入, 他发觉硕士阶段学习的微观层面的企业管理知识,不能够完全应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他再次回到清华,先后师从经管学院徐国华老师和赵纯均老师,开启了边工作边学习的博士生涯。
“那时经管学院的金融研究储备还不够”,修军回忆说,“如果想真正研究透金融,老师建议我一定要去国外学一学。”在导师的推荐下,修军获得了杜兰大学金融学习研修的机会,成为九十年代具备全球金融专业背景的弄潮儿。
“到了职场你会发现,兼具工科背景和金融专业训练是清华人的优势”,修军说。读博期间,他有机会介入国家经济发展的课题研究,对国家宏观经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海外研修也让他对金融发展的思考有了更全球化的视野。
回国后,国家开发银行筹备成立国家级投资机构,修军及一批校友积极地参与其中。然而当时还无法把政策性的银行和市场化的投行进行混业合并,投行的建立筹备只能搁置。彼时重庆成为直辖市,需要大批人才,修军来到了重庆,主抓高科技产业的投融资工作,一待就是十二年。
在重庆的十余年间,修军经历了多次职业的转换,但他在每个岗位都始终兢兢业业。他抓住了信息革命这一时代潮流的资源,整合八家重庆企业,成立重庆网通并担任董事长,后主抓产业园区工作,带动重庆电子产业发展。面对这些跨专业的领域,修军依然能做的风生水起,“我敢闯,愿意主动挑战,走不同的路,要多去尝试”,他这样评价自己,“但清华经管人也有着行胜于言的特点,从清华经管毕业的我们很务实,适合做实务。”
直到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深化改革,开始了多元化的集团发展之路,投资业务急需人才。根据工作需要,商调修军回行工作。这一次,他毅然决然地踏上回京之路。
“我的人生经历,几乎算是经管学院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改革趋势的折射“,修军笑着说,“可以说清华的培养确实是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
双肩挑
既是行业导师,亦是任课教师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要比以前广,但深入度不同”,修军说。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他总是期待着这些年轻的学弟学妹们能够研究地再专注一点。他也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诠释着如何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踏实地践行“经世济民”的理想。
2015级金融硕士杜金岳是修军带的学生,谈及对于行业导师的印象,他回忆称“导师特别认真负责,每次接触都会跟我们分享一些前沿的东西”。扎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修军,常常与学生们分享对金融市场方向的洞见,并引导他们把精力集中在“影子银行‘相关的重点研究方向上,不断提升能力,加深对市场的了解。修军还鼓励同学们“对自我要有规划、要积极主动地去尝试、要锻炼自己的前瞻性视野”,每次的交流都让杜金岳感到获益匪浅。
在行业导师之外,修军在清华经管学院还承担着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实务课堂任课教师,发挥着清华“双肩挑”的优良传统。
清华经管学院金融硕士项目从2014年秋季开始开设《中国金融实务课堂》系列课程,将金融行业的优秀校友和杰出人士引入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讲授实务知识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为投资界培养后备人才。修军为同学们带来的是名为“投资机构与FOF”的课程,是《中国金融实务课堂1—中国机构化买方投资行业概述》的重要一环。在课堂上,他结合自己多年金融领域从业经历,深入浅出地剖析和讲解金融监管复杂性,培养学生们应对新兴金融市场的实务能力。
修军对这种实务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认同,“无论是实务课堂,还是行业导师制度,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参与更多的金融实践,对金融行业更加了解。” 他欣喜地看到经管这些年来的进步与变化,“经管找准了自己的定位,现在的经管与我当年入学的那个经管相比,更有特色了。”
母校情结
清华人的精神激励我一生
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浮沉多年,修军始终铭记着自己清华人的身份。在他眼中,“清华人是不甘寂寞的,总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即使从清华毕业后,修军和母校的缘分也从未割舍。2012年,清华大学投资了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清华成为最大股东,希望能参与相关工作。“那时起真的是觉得,一辈子都和清华结缘了”,修军笑着说。
“人生有很多活法”,修军说,回首这些年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他经历过基层工作的磨练、企业运营的挑战、园区建设的付出和高科技产业的统筹。但令他最难忘的,是在基层打拼的岁月。“只有真正下到基层去,了解基层,才能看到国家发展的面貌,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也与母校“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呼吁相契合。
修军曾负责过清华重庆校友会的工作,如今回到国家开发银行,修军依然保持着和母校的密切联系。一方面配合学校研究院的工作,投资协会承办的实务课堂;另一方面为学校在专项基金的设立运作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修军认为,“清华应当发挥高校智库的作用”。从学术到实操,校友间的组织配合十分重要,不仅对学校有所裨益,也能对国家发展起到帮助。
而真正与清华园的纽带更来自清华人,“清华人靠谱、爱抱团、资源无限”,修军说。这也决定了清华人聚集的地方,是能做有推动性的大事的。而选择回到经管做行业导师,也是希望能将清华人的“传帮带”发挥传承下去。从清华走出的许多校友,都像他一样,将个人命运同祖国发展紧密关联起来,一步一脚印,烙印并见证着母校的日渐昌盛和国家的日益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