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项目的学生具有多元的学科背景,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依托自身的学科背景共同思考学习,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学习环境。
“乘众智者胜”,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获得的思想都会无限增长。MiM项目采用2—3年的弹性学制、灵活的毕业时间,我们可以在一年中去到两个不同国家进行CEMS交换、每个寒暑假积累不同行业的实习经验,加之CDC职业发展团队的专业指导、学院丰富的业界资源以及来自校友的倾情推荐,在就业时就会发现,各行各业都有咱们MiMer的身影!
大家在不同的行业中努力拼搏、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相互帮衬支持,就像一家人一样温暖而美好。在MiM项目,就如同“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一位同学都有独一无二的体验,我们有无限的可能性。
MiM项目的国际范儿无处不在:绝大多数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对经典管理案例的研讨也多是用全英文原汁原味呈现;与外国留学生们朝夕相处、组队竞技;参与CEMS交换、海外实习感受跨文化交流沟通……一切你能够想象到的国际化形式,这里都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通过营造充满国际范儿的情景,国际化会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之中,国际化的思维和视野就会具备。在MiM项目,能够结交到全世界优秀的同龄人,并最大限度地启发自己。记得当时,我们和留学生们一同搭建起Beijing CEMS Club,承办了“变化的世界,变化的角色——清华经管—CEMS亚洲地区论坛”,开展了多次“商业微沙龙”,大家也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由此建立起中外学生们沟通交流的桥梁,至今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们深受锻炼,并乐在其中。
工作后,一些具体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通过学习形成的思维将始终影响着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态度。“管理的精髓在于实践,在于让事情发生”——我在读MiM项目时逐渐形成了这样的理念,并将其带到了工作之中。
在2017年至2018年,我有幸去到简阳市(成都市管辖的一个县级市)的一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主要负责脱贫攻坚方面的工作。
在那里,村支部、村委会就是我的团队,我需要与他们进行默契配合;群众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要与他们充分沟通,用群众的语言说群众话,干群众想干的事。作为一个在城里长大的人,到农村工作确实存在较大挑战。但万变不离其宗,躬身实践,便会有收获。
于是,我尝试着用战略中愿景理论与村民们达成发展的一致目标;用“互惠”的影响力与村民们建立起正向的积极联系;定期开展“农民夜校”,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本”效力;通过完善村民议事会议事规则,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了解诉求、满足需求,畅通沟通交流渠道;确定草莓为我村重点发展产业,运用营销理论把我村种植的草莓推向市场……渐渐地,村上各项工作都有了改观,大家也更加信任我。
其实,这一系列的举措都蕴含着管理学知识,尽管现在不一定能够完全对应所学理论知识,但这一切已经内化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自觉地就会加以应用。
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以致用,以用哺学。
在来的2—3年中,大家将会置身于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如果能有幸在清华园里学习,必定会成为未来最宝贵的财富!
借此机会,有些许感触,与大家共勉,愿大家:
时刻保持一份锐气。这份锐气来源于追求美好未来和梦想的执着坚毅。面对好的机会,一定要尽全力争取,人生难得几回搏,不让青春有遗憾!
时刻培育一股底气。这股底气来源于躬身实践,不要放弃每一次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练就决断担当的胆魄,经受的实践越多,人生的底气越足。
时刻守住一份静气。这份静气来源于对自我的清醒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在干什么、干成过什么,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脚踏实地地把未来人生的道路走稳、走好、走远!
文 | 王宇晨 编辑 |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