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晚7点,由清华经管学院金融硕士项目创办的《中国金融事务课堂2—中国金融机构与金融前沿》第三讲《商业银行与其国际化进程》课程正式开讲。
为了在在校学生中普及金融机构知识,为金融行业培养后备人才,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硕士项目在2014年秋季开设《中国金融实务课堂1—中国机构化买方投资行业》后,于2016年春季开设了《中国金融实务课堂2—中国金融卖方机构与金融前沿》课程,由经管学院金融硕士项目学术主任刘淳教授、资深校友方方和经管学院金融系沈涛教授负责,全部讲师均为在金融界资深并对清华有深厚感情的校友担任。该课程面向全校研究生开放。
中国金融实务课堂2第三讲由毕明强学长担任讲师。毕明强学长于1990至199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现任中金公司(CICC)董事总经理,此前在中国工商银行任职20年并在境外多个机构工作,先后任工银标准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工商银行美国区域管理委员会主席、工银美国CEO、工商银行纽约分行总经理、工银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工银加拿大CEO、工商银行总行处长、四川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等职。毕明强学长有近20年的海内外金融从经验,熟悉中、美、欧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及各类金融产品,并领导了四家海外金融机构的并购整合工作。
“银行是什么?”
毕明强学长从银行的概念开始讲起,介绍了银行工作的三块核心业务,即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毕明强学长说:“银行的功能不因如此,同时也在按揭住房、信用卡购物等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银行是一种金融机构。”
课堂上,毕明强学长详细梳理了中国银行业机构的发展概况,并引导同学们用多维视角理解银行的组织管理。例如从业务角度来看,银行的业务主要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板块,或者划分为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也可以分为零售业务、批发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从组织架构来看,银行可以分为前台、中台和后台,也可以分为总行和分行等。毕明强学长提醒同学们要从不同角度透视银行业现状、洞察未来趋势,他认为,未来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市场业务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毕明强学长授课中
“银行的本质是经营风险。风险管理对银行而言尤为重要。”毕明强学长在课程中不断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向同学们阐释了风险定量计算、风险调整收益率、风险拨备等概念。他指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定体系,但是人类对金融风险并不能完全地进行控制和管理。
在演讲过程中,毕明强学长引经据典、贯通古今,通过1929年美国大萧条、2008年次贷危机等案例讲述了银行监管体系的发展变化。他介绍说,全球的银行监管体系在2008年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发重视银行业的周期性和系统性风险,并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负责宏观层面的监管。
毕明强学长授课中
毕明强学长认为,商业银行的未来就是金融科技,“这是一个说不清楚的概念,”毕明强解释说,“但是云计算、大数据、IOT、AI、区块链等技术都包含字在内。”他觉得,金融创新不断加快,金融业边界模糊、跨界业务增多等趋势对传统银行业的业务带来了挑战。毕明强学长指出,“金融科技带来的影响将会导致直接融资比例会大幅度增加,间接融资会越来越多地被直接融资取代。”
最后,毕明强学长介绍了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经历及金融业国际化的情况,并就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体系、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现状、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农村金融发展、职业规划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探讨。
课堂现场
精彩瞬间
精彩瞬间
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