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金融实务课堂2-中国金融机构与金融前沿》系列课程第三讲由清华大学杰出校友、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行长兼行政总裁毕明强担任主讲。毕明强着眼于国际化的维度,以“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的进程与挑战”为题,结合自身丰富的银行界从业经验,为同学们客观深入地分析了中国金融机构在迈向国际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难题,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与讨论。
“有些风险只能分散,不可能消失。全球配置可以有效规避或分散周期性风险与区域性风险。因此,分散风险是大型金融机构国际化进程必然要走的一条路。”
与全球顶尖银行和一流水平的银行相比,中国的银行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过去,甚至有人说,中国的银行不仅是本土银行,还是“土银行”,在与国际银行进行合作的时候,差距十分明显。
金融机构为什么要国际化?
毕明强老师在授课
第一,中国的金融机构必须要走出去进行学习,向先进的银行和机构进行学习。中国银行在解放前就接手了一些海外资产,是中国的银行领域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个银行,但是其他银行在海外市场几乎是空白的。所以,许多银行从设立代表开始,逐渐在海外开设分行、子银行,逐步拓展银行业务。
第二,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习正确的东西。金融可以让你快速致富,也可以让你迅速破产,从事金融行业一定要心怀敬畏,只有真正学会、学懂之后才能着手实践,万万不可轻易伸手。
第三,中国银行需要跟着客户走出去。在最近的一二十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速度非常快,对于海外投资、收购、兼并等业务的需求十分旺盛。如果中国的银行无法满足企业国际化的金融业务需求,就会丢失这些客户,即便是花费3-5倍的成本也很难将其挽回,因为长期客户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基础。
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进程
在全球银行的排名中,按照资产规模来看,前十大银行中有一半是中资银行;按照国际化程度来看,全球银行统一排名中没有中资银行的身影,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排名中,只有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位于较靠前的位置,但是得分很低。
课堂精彩瞬间
其中,中国银行由于过去是外贸银行,在历史原因的影响下,中国银行的国际化程度较深,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20%,创造了20%的利润来源;工商银行是中国国际化程度第二位的银行,但是海外配置的资产不足10%。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这两家银行已经实现了国际化。
但是,在中资银行走去的过程中,确实取得了很多成绩。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已经在海外设置了机构,开展金融业务,为企业跨境并购、融资、现金管理等需求提供服务,已经具备了在境外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能力。
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挑战
近几年,中国的银行业在海外发生了很多问题。银行业主要依靠声誉而发展,如果声誉受损,客户的信任度就会降低,银行就很难经营下去。
农行纽约分行之前因为违反反洗钱规定而被罚款,尽管它并没有恶意地进行洗钱,但是它对于反洗钱的操作规程、制度办法和IT系统设置都不规范,所以监管认为不合格;此前,中行米兰分行、工行西班牙分行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走出去的第一要去是生存。只有先生存下去,才能够进一步发展。中资银行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清楚地掌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文化习俗,以避免此类事情牵扯过多的精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只要自身能够立得住,守好职业操守,堂堂正正去赚钱,就一定能够稳步发展。
课堂现场
是不是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要国际化?显然不是。只有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规模的时候才会产生对冲风险的需求,才会有能力、有实力去进行全球资产配置和业务配置。对于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而言,首先要扎实做好某个区域的境内业务,或者是和大型机构合作进行全球资产配置,但没有必要自己走出去。
课堂感言
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18级硕士
赵羽祯
毕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以商业银行为例的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历程。我国银行境外资产规模较大,但运营效率及布局远不如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全球化布局的优势在于规避区域性风险、与海外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同步。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大量商业银行纷纷开始了全球布局。当然,进行全球布局也需要对国外市场有更多的了解,不仅需要对于国际常用的金融衍生工具有更多的了解和学习,更需要对国际市场的合规性以及海外文化的适应有更多的提高。非常感谢老师的分享,我对商业银行国际化面临的挑战有了清晰的认识。
清华经管学院2018级MBA
卞明
毕明强学长给我们讲了银行跨国收购的实际操作,给我的启示是与个人海外投资相同,要注意时间窗口,好的生意需要对方有流动性的问题或者对方进行战略调整,另外,收购的时候,很重要的一块成本是收购之后的整合成本,这块成本在收购之前是不会被投行提示出来的,另外是否了解海外市场的环境,例如法律环境、文化环境。
清华经管学院2018级金融硕士
叶子
毕明强老师为我们介绍国资银行海外拓展之路,老师讲述了工商银行不少生动的案例,也分享了自身职业发展的故事,令我们受益匪浅。中国的商业银行要走出去,这条路也很长。合规、反洗钱、法律的标杆是银行走出去后能否存活的根本,就像坚持本心与踏实工作是我们在职业发展路上立足的根本一样。在看到机会的同时,应时刻警惕特殊市场风险与海外独特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中资银行还要不断警惕外资银行在中国国内的冲击,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上目前还没有竞争力。中资银行下一步的发展,有金融科技带来的转型危机,也有资本效率提升的压力。但正是种种挑战的存在为我们的未来创造了机会。
主讲人简介
毕明强,清华大学杰出校友、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行长兼行政总裁
曾任中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在中国工商银行任职20余年,在境内外多个工作机构,历任工银标准银行公众有限公司董事长、工银总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工银美国区域管理委员会主席,工银美国CEO,工银纽约分公司行政总经理、工银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工银加拿大CEO,工银总行处长。四川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等职。有20多年海内外金融从业经验,熟悉中、美、欧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及各类金融产品,并领导了四家海外金融机构的并购整合工作。
毕学长于1990年至199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动化系,分别获得工学学士、自动化系二学位以及经济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出版有专著《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研究》及多篇金融类论文。
文 | 万宁宁
审核 | 王莹
编辑 | 王莹
图 | 黄山图片社